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现象。这些重金属元素包括铜、锌、镉、汞、铅、铬、镍、铁、锰等,它们在土壤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因此易于积累并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自然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降尘
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浪飞溅、植被排出、风力扬尘等过程
岩石圈深部的岩浆作用、质变作用等地球化学过程形成的工业矿床
人为因素
交通运输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工矿企业废物排放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污泥的施用、污水灌溉
城市中的机动车尾气排放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难以降解:
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环境长期、潜在的污染物。
吸附作用:
因土壤胶体和颗粒物的吸附作用,重金属长期存在于土壤中,浓度多成垂直递减分布。
络合物或螯合物:
重金属与土壤中的配位体(如氯离子、硫酸离子、氢氧离子等)作用,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迁移活性。
形态多变:
重金属在土壤中常有不同的价态、化合态和结合态,形态不同引起有效性和毒性的不同。
隐蔽性和滞后性:
重金属污染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使得治理难度较大。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重金属污染一旦发生,很难恢复,治理周期长。
区域性和严重性:
重金属污染具有区域性和严重性,某些地区的污染程度可能非常高。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对土壤的危害:
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不能降解,破坏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对农作物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超标会对农作物带来直接伤害,影响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和质量安全问题。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潜在危害极大,可引起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器官损伤、癌症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
原位治理:
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固定,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异位治理:
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如通过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采取多种治理措施,以保护土壤质量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