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
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适用范围:涵盖各种电池在生产、运输、销售、贮存、使用、维修、利用、再制造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不合格产品。
指导原则:遵循闭环与绿色回收、资源利用优先、合理安全处置的综合防治原则。
信息化监管:逐步建立废电池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过程的信息化监管体系。
收集
分类收集:鼓励在具备资源化利用条件的地区分类收集废原电池。
收集体系:鼓励电池生产企业、废电池收集企业及利用企业建设废电池收集体系。
信息化技术:鼓励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废电池收集体系。
贮存
容器要求:贮存、装运废电池的容器应符合国家标准的专门容器,防止渗漏、扩散。
分类标识:废电池应贴有国家标准所要求的分类标识。
安全填埋:对于无法再生回收的废电池,应进行安全填埋处置或贮存。
运输
分类运输:废电池应根据其种类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门容器分类收集运输。
防止污染: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废电池的结构完整,防止有害成分泄漏污染。
综合利用与处理处置
重点控制:废含汞电池、废镉镍电池、废铅酸蓄电池等有害电池的处理。
清洁生产: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污染物质总量控制。
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废电池污染途径、污染规律和对环境影响小的新型电池开发的科学研究。
宣传与教育
提高意识:通过宣传和普及废电池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消费者教育:鼓励和支持消费者使用环保电池产品,拒绝购买、使用劣质和冒牌电池产品。
政策引导
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废电池污染防治工作。
法规遵循:废电池污染控制应遵循《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总体原则。
这些技术政策旨在通过规范废电池的处理和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