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概述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是我国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系统分类的标准。该标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人的因素:
包括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包括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
包括室内作业环境不良、室外作业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以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因素:
包括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不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以及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伤害方等因素,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具体包括:
1. 物体打击
2. 车辆伤害
3. 机械伤害
4. 起重伤害
5. 触电
6. 淹溺
7. 灼烫
8. 火灾
9. 高处坠落
10. 坍塌
11. 冒顶片帮
12. 透水
13. 放炮
14. 火药爆炸
15. 瓦斯爆炸
16. 锅炉爆炸
17. 容器爆炸
18. 其它爆炸
19. 中毒和窒息
20. 其他伤害
结论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为我国生产安全领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体系。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评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为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标准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