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卫生标准
周边卫生:食堂内部就餐区域、操作间及食堂周边环境的清洁程度,如地面无食物残渣、积水,桌面无油污,操作间无油污、污渍、垃圾堆积等。未达要求会有相应的罚款。
个人卫生:工作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工作期间必须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等。
食材储存与加工:食材采购需有正规渠道,储存需分类分区,生熟分开,加工过程需遵守操作流程,确保食材新鲜、干净无污染。
操作规范
人员规范: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持证者罚款。
留样制度:每餐需留样不少于125克,留样时间48小时,留样盒标识清晰,记录完整。
特殊时段管理:如特色窗口的营业时间需严格控制,体育课上课期间不得向学生售卖食品等。
饭菜质量
食品质量:饭菜需符合卫生标准,确保煮熟煮透,特别是肉类、蛋类等。
服务态度:食堂工作人员需对幼儿和教职工提供良好的服务态度。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包括打餐效率、环境卫生、餐具消毒等。
顾客满意度:通过满意度调查来评估食堂的服务质量,满意度低于一定标准将认定为考核不合格。
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合规性,以及是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对于轻微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认定为考核不合格。
考核办法
检查考核人员组成:由总经办、人力资源部、全体员工等打分。
检查范围:包括伙食质量、服务质量、卫生标准、食堂管理及员工满意率等。
考核周期:每月不定期检查,月底统计总分值,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分。
考核结果应用: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扣发绩效奖金等处理,严重者考虑调整工作岗位或解除劳动合同。
这些标准和办法旨在确保食堂提供安全、卫生、高质量的餐饮服务,同时通过考核机制激励食堂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