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案件的立案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申请执行
当事人必须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提交执行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申请人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书,明确执行依据(如判决书、调解书等)及具体执行请求,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
法院受理与审查
法院在收到执行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后,会进行形式审查,查看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材料是否齐全。如果申请存在问题,法院会通知当事人补正或说明情况。审查合格后,法院会将案件立案登记,并发出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给被执行人,告知其应履行的义务和期限。
执行通知与财产查控
执行机构在接受移送后,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逾期仍不履行的,依法强制执行。法院还会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进行全面查控。
采取强制措施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法院会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如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冻结其银行账户、扣押其财产等,以确保执行请求的实现。
执行时效
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立案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开始计算。
立案材料处理
人民法院立案部门应当一律接收申请执行材料,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如果申请不符合要求,法院立案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网上立案
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提供的网上立案系统提交申请,填写必要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系统审核通过后,会显示“待审查”状态,立案工作人员会在规定时间内审核案件是否生效及是否符合执行立案条件。
建议当事人在申请执行时,仔细准备相关材料,确保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以便顺利完成执行立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