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澄(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是 清代著名的官员、学者、金石学家和书画家。他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在金石、诗文、书画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吴大澄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尤其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深厚,规矩整齐,别有情致。他的书法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吴大澄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他给张之洞发去电文,要捐出自己的毕生收藏。他还因其在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的功绩而被后人所铭记。
吴大澄著有《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作品。他的篆书融会大小二篆,以大篆立其筋骨,以小篆敛其体裁,而笔墨又极其精炼,三美归一,形成了坚劲紧韧的艺术风格,为篆书艺术开辟了一种新风格。
综上所述,吴大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清代学者,他在金石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