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设计实验室水路、电路和气路
水路设计应考虑有毒有害液体的处理,设置二次蓄水装置并进行消毒净化。
电路设计应确保较大负荷用电器单独设回路,并配备自动保护开关,同时考虑空调和照明。
气路设计应使用防爆性能的房间或气瓶柜存放实验用气体,并配备全自动报警功能。
排风排风系统工程
排风系统的设计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通风柜的效果取决于排风系统的设计。
实验室家具设计
家具布局应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律性,充分利用现有空间。
实验室装修建设
装修应做到防火、防潮、防腐等性能,并增加通风、净化、消毒、无菌等功能,确保环保、安全、可靠、经久耐用。
标识系统
标识应明确、醒目和易区分,使用国际或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
室内净高与布局
常规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70米(不设置空气调节时),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20米。实验台布置应考虑人员流动、空间分配、安全盲区等因素,避免交叉污染。
设备和仪器选购
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检验要求,性能和精度需满足相应规定,避免使用劣质设备。
实验室设计原则
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流动、空间分配、安全盲区、对称性、治理管道布局、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分配布局等方面,并具备防火、隔声、防盗、防腐等功能。
安全与健康
实验室建设应遵循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和必要的附属设施。
环境要求
实验室选址应位于安静、防尘、防震、防潮、无异味的环境中,具备防火、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等特性。
符合国家标准与规范
实验室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标准和规范,如《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GB 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22)等,并遵循国际标准如ISO 14644系列和ISO/IEC 17025等。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满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这些标准,以确保实验室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