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族最隆重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源于 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泼水节的时间在傣历六月下旬至七月初,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称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称为“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最终,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剪下捧麻点达拉乍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麻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