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具体包括:
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化学物质易燃易爆:如易燃易爆性气体、液体、固体、粉尘与气溶胶等。
化学物质自燃:如某些自燃性物质。
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和热辐射、低温等。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
生物因素
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蔗渣上的霉菌等。
传染病媒介物:如SARS病毒等。
人的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如过度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分娩进程。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如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身体疲劳和猝死风险。
环境因素
室内作业环境不良: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室外作业环境场所不良: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生产过程导致的环境污染:如氯气泄漏等。
管理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这些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职业病、工伤等。因此,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改善作业环境、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等,以减少有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