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tǐng ér zǒu xiǎn,最早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采取冒险的行动。它通常用来形容在极端困境或压力之下,人们为了生存或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危险选择。
成语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
走险:奔赴险地。
成语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中提到:“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用法
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指冒险行为。它既可以用于描述好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描述坏的行为。
成语辨析
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的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而“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相关例句
1.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
2. 为防止绑匪铤而走险撕票,警方决定立即攻坚救人。
3. 某县公安局办公室干部小赵,为图便利,利用某款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换一份机密级文件,文件随即被该小程序运营公司工作人员从服务器中获取并公开发布,造成恶劣影响。
总结
“铤而走险”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在极端困境下人们不得不做出的冒险选择。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谨慎行事,避免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危险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