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茶的程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具体程序如下:
准备茶具和茶叶
古代人首先需要准备一套完整的茶具,包括茶杯、茶壶、茶叶筛、茶叶船、茶叶碾、茶匙等。
茶叶在泡茶前要先经过筛选、烘干等工序。
煮茶
在更早的时期,如西汉,人们直接将采摘的茶叶或制成的干茶放入水中煮饮,这种方式称为煮茶。
三国时期,煮茶法仍然十分盛行,并且有在茶中加入其他食材如盐、花椒、姜等增加口感的习惯。
煎茶
唐朝开始流行煎茶法,将茶饼炙烤后碾成粉末,用风炉和鍑煮水,并在初沸时加适量盐。二沸时舀出一勺水备用,然后用竹夹在水中搅动形成漩涡,将茶末从漩涡中心倒入,等水再次沸腾时,把之前舀出的水倒入,使茶沫均匀。
点茶
宋代流行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成粉末,过筛后放入茶盏,用沸水冲点,同时用茶筅快速搅动,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形成丰富的白沫。点茶法在宋代不仅是一种饮用方式,还是一种艺术和娱乐活动,如斗茶比赛中会比拼茶沫的颜色和保持时间。
冲泡和品尝
宋代人泡茶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碗中,注入热毫水,待茶泡开后,用茶筅轻轻搅拌,使茶汤更均匀。品尝时,古代人有“一品三吸”的习惯,即分别用三个小口品尝茶汤的不同滋味。
明清时期,主流的饮茶方式是使用壶或盖碗冲泡散叶茶,并且明代开始流行花茶,将茉莉、玫瑰等鲜花窨制后饮用。
这些程序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茶的精细讲究,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