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防护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预防措施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的皮肤与粘膜。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
手卫生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个人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进入隔离病房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或感潮湿时更换;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穿鞋套、戴手套。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锐器处理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送和处理。
消毒与灭菌
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呼吸道防护
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区域管理
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脱防护用品的程序
脱防护用品时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先脱外层手套,再脱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然后脱掉外层口罩,最后脱工作服和帽子等。
这些防护程序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不同工作环境中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