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道路征收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征地申请:
政府或相关部门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提出征地申请。
政策审查:
对征地申请进行政策审查,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勘测定界:
对征地范围进行勘测定界,明确土地的四至和面积。
发布征地预公告:
将征地信息预公告给相关公众,包括被征地的社区和居民,告知征地事宜及后续步骤。
征地调查:
对征地范围内的土地、房屋、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补偿方案提供依据。
社会保障情况调查:
调查被征地居民的社会保障情况,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社会保障方案审查:
制定并审查社会保障方案,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内容。
组织征地听证:
组织被征地居民参加征地听证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征地报批:
将征地申请和相关材料报请上级政府审批。
缴纳报批费用:
根据审批结果,缴纳相关报批费用。
规划许可阶段:
在规划许可阶段,自然资源部门根据批准的建设规模计征配套费,并出具缴款通知书,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足额缴纳配套费。
规划条件核实阶段:
在规划条件核实阶段,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的建设规模信息,复核应缴配套费并进行多退少补。
发布征地公告:
正式发布征地公告,明确征地范围、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信息。
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被征地居民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
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和公众意见,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将拟订的方案报请市、县政府批准,并报省政府地政部门备案。
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征地补偿和安置工作。
土地交付:
完成土地交付手续,将被征土地交还给原土地使用者。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各阶段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被征地居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