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执行程序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申请执行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生效的法律文书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实现自己的民事权益。
申请执行需要提交书面申请书,并附执行根据,符合一定条件后,人民法院才会受理。
移送执行
法律文书生效后,债务人拒不履行义务,审判机关直接将案件移交执行机关,从而开始执行程序。
法院审查立案
申请人将申请执行材料交到法院后,法院会在7日内进行审查立案,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予以受理,开始进入执行程序。
生效法律文书
具有给付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如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调解书,公证机关制作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行政机关制作的依法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决定书等,均可作为执行根据。
义务人不履行义务
义务人不按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全部履行义务,申请人可以在法定的执行时效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启动执行程序的申请。
超过执行期限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法院判决生效
民事案件一审判决书送达后从次日起计算,有15天的上诉期,如果在上诉期内原被告均没有上诉,该判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进入执行阶段。
刑事案件
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综上所述,进入执行程序的情况主要涉及申请执行、移送执行、法院审查立案、生效法律文书、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超过执行期限以及刑事案件的判决等。建议在遇到相关情形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法院申请执行,以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