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访工作经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强化首问负责制
明确首问责任人为第一个被询问的人,要求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并弄清事由。
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要迅速解决,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负责协调并移交责任部门。
将信访首问责任人的接待、办理情况及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并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
推行周分析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周分析会议,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消除各类苗头隐患。
通过周分析会议,提高结案效率,确保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完善排查分析机制
建立健全街道“一站式”矛盾调解化解组织体系,通过细化网格、责任包干,开展条块普查、专项排查和重点排查。
搭建社区代表会议、零距离家园理事会、民主协商议事厅等议题征集平台,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和途径。
每周梳理排查情况,将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与社区管理、安全、服务等方面结合,通过听取居民意见,多措并举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健全矛盾协商机制
积极规范、创新和发展基层治理“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推动居民自主协商、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服务。
坚持法、理、情融合,深化“三会”制度内涵,用心用情做群众工作,探索法治建设下的信访调处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
信访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和维护自身权益。
快速响应、积极协调
对于群众的信访问题,要快速响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代表委员信息“直通车”机制,定期上门拜访和积极拜访,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制度。
通过网上投诉平台、公开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处理好群众的合理诉求。
坚持发展惠民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门户前移,铲除信访滋生土壤。
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解决安全饮用水、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民生问题,促进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完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源头上规避和防范信访风险。
构建责任信访体系
从县委主要领导开始,落实信访维稳工作“一岗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年初列出县党政领导信访“任务清单”,实行疑难信访事项党政领导包案制度、动态销号管理。
层层签订信访责任书,将任务分解、责任压实,确保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以上措施,基层信访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