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则
目的: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主要任务: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真实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单位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预算执行: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执行,控制支出进度,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收入管理: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必须列入收入预算,不得隐瞒或少列。
支出管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单位的规定标准执行。
资产管理
货币资金管理:加强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固定资产管理: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核算、清查和处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无形资产管理:对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核算和管理,保护单位的知识产权。
财务报表与分析
编制财务报表: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监督和机构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审计、税务、物价、监察、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
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到位,支出严格按照预算用途使用资金。
内部财务管理
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往来资金结算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机构等项管理。
这些管理办法旨在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