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号(、)是中文标点符号之一,主要用于分隔同类的并列成分。它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并列词语之间:
用于直接列举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词语之间。例如:“我喜欢吃苹果、香蕉和葡萄。”
引号内的内容:
顿号用在并列引号内,分隔引文内的各个部分。例如:“他引用了‘努力、坚持、创新’这三个词。”
电话号码:
在电话号码中,每个数字之间用顿号分隔。例如:“他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890。”
测量单位:
同一单位的数值之间。例如:“这本书的长度为20厘米,宽度15厘米。”
书名、篇名等:
书名、篇名、人名、地名等并列时,每个部分之间用顿号分隔。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均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需要注意的是,顿号不能连接句子,如果句子内部有并列结构,通常使用逗号或分号。此外,现代汉语写作中,连续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数字有时会用顿号,但也可能用破折号或省略号,具体视语境而定。
总结:
顿号用于分隔并列的词语、短语或数据。
并列词语之间通常用顿号,但两个元素之间一般用逗号或直接连接。
引号内的内容、电话号码、测量单位和书名等并列时,每个部分之间用顿号分隔。
句子内部的并列结构通常使用逗号或分号,而不是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