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是为了加强和规范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工作,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而制定的。该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制定,适用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及其管理。
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对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及其管理,适用本规范。
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是指用人单位定期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其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的检测。
检测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每年至少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档案管理
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工作纳入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所需检测费用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并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档案,并纳入其职业卫生档案体系。
合同签订与资质核对
用人单位在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定期检测合同前,应当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计量认证范围等事项进行核对,并将相关资质证书复印存档。
日常监测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检测与评估
每个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符合职业病危害控制要求。
监测要求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故意减少生产负荷或停产、停机。在工作场所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
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采样检测要求
采用定点采样时,选择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采样;采用个体采样时,选择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选择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节为重点采样时段。
总结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详细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检测制度、档案管理、合同签订、日常监测、检测与评估、监测要求、高毒物品作业岗位和采样检测要求等内容。通过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用人单位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