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性点直接接地
定义: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直接与大地连接。
特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不会增高,各相对地绝缘按相对地电压考虑,对系统的绝缘水平要求较低。接地故障电流大,保护动作准确且迅速,能维持对地电压稳定。但可靠性差,需要增加重合闸辅助设备,且故障电流大对断路器的切断能力要求高。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定义:中性点通过一个较小的电阻与大地连接,电阻值一般在10 - 20Ω之间。
特点:系统单相接地时,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接地电流较大,零序过流保护有较好的灵敏度,但接地点电流大,可能引起相间故障,影响供电可靠性。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定义: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
特点: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可以不立即跳闸,电网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一段时间。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接地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但存在无法检测已接地故障线路的问题,且需要手动调整消弧线圈。
中性点不接地
定义:中性点不与大地连接。
特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为零,非故障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的1.732倍,系统可继续供电一段时间。这种方式对电力用户没有影响,但供电可靠性较低,一般只适用于线路不长、电压不高的系统。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定义:中性点通过一个电阻与大地连接,电阻值可大可小。
特点:可以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提高保护灵敏性,但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参数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电阻值。
在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电压等级、负荷特性、故障类型、设备状况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