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批判

时间:2025-02-12 19:14:32 单机游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自20世纪50年代由本杰明·布鲁姆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是最为核心和常被引用的部分,被进一步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尽管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批判和争议:

分类学立场

没有给出“类”的生成机制,因此不能真正称为“学”,仅可称为分类框架。

教育学立场

将本来应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人切割成多个独立部分(领域),理论上陷入只分析无综合的误区,也给教学实践以误导。

心理学角度

止于对业已达成的外在行为状态的表面描绘,未能触及学习者认识及发展的内在本质。

认识论角度

作为布鲁姆分类学的直接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十分混乱,且无到哲学层面寻找认识之本质的自觉意识,无对处于认识论最高水平的发生认识论之知识观的继承,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课程分类目标的比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分类目标将课程分成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确定,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的思想基本相似。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应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为教学设计、评估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对教师更好地分析和掌控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分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