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起源于姬姓
卫康叔的后代: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卫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的儿子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为氏,成为孙姓的始祖。
起源于芈姓
孙叔敖的后代: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其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起源于妫姓
孙书的后代:孙书是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的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成为乐安孙氏的始祖。
起源于子姓
比干的后代:商朝末年,朝臣比干因为受到纣王的杀害,其子孙为了躲避祸患,纷纷改姓,其中有一部分就改了孙姓。
赐姓和改姓
荀姓改姓:汉代因避汉宣帝讳,荀姓子孙改为孙。
夏侯姓改姓:据《汉书·夏侯婴传》,夏侯婴的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其他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等。
少数民族改姓
汉化改姓:在今满族、景颇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
综上所述,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妫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