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种类繁多,可以从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个大类进行概述。
中央官职
秦汉时期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管各方面政务。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继续沿用,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六部:职能与之前相同。
宋元时期
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明清时期
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职能与之前相同。
地方官职
秦汉时期
郡: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隋唐时期
州:州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宋元时期
路:路的长官为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等。
明清时期
省:巡抚、总督等,官阶为正二品。
其他官职
将军:最高军事指挥或统帅。
节度使:唐朝的相当于现代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的军政官员。
总督:明清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官阶为正二品。
这些官职体系在古代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