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是明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自幼才华横溢,志向高远,永乐十九年(1421年)便登辛丑科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在宣德年间,他初任御史,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负责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晋升为兵部左侍郎。次年秋天,面对明京军在土木堡之战中的惨败和明英宗的被俘,于谦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瓦剌的进攻,最终成功保卫了北京,并击退瓦剌军队。战后,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包括创立团营军制,并多次成功抵御瓦剌的多次进攻,迫使也先遣使求和,使明英宗得以归国。
天顺元年(1457年),于谦因“谋逆罪”遭到诬陷并被杀害。明孝宗追谥他为肃愍,明神宗则改谥为忠肃。于谦不仅以军事才能和坚定意志捍卫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其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深受百姓爱戴。他与岳飞、张煌言一起被誉为“西湖三杰”,其事迹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于谦的代表作《石灰吟》便是他一生追求和坚守高洁情操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石灰为喻,通过描绘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和烈火焚烧最终化为白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正直品格的坚定信念。诗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四句,更是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追求理想、修炼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