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因其所在之地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地,又有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因此这首诗从楼名之由来写起。诗人崔颢在登临黄鹤楼时,看到眼前的景色,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了仙人乘鹤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仙人已去、楼影独留的感慨。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以黄鹤和白云为喻,抒发了世事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描绘了黄鹤楼下晴朗天气下清晰可辨的景色,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达了诗人在日暮时分对家乡的思念和身处江面的愁绪。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