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其主要观点包括:
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因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不完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就业率和改善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总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在经济衰退期间,总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包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未来的预期。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用于消费的部分逐渐减少,而储蓄部分逐渐增加。这一现象会导致总需求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政府应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总需求。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将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央行降低利率,企业和消费者也可能因为预期未来利率上升或担忧经济前景而不愿增加投资和消费。因此,凯恩斯主张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时,政府应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混合经济模式:
凯恩斯主义主张,现代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融合了私人经济、政府经济以及两者混合形态的经济结构。它强调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双管齐下,在保障市场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力求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
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帮助许多国家摆脱了经济衰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主义也成为许多国家的主流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