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是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沉稳,七岁时便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并能理解其大意,回家后讲给家人听,显示出他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他七岁时,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去给自己的家人讲授,就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从此,司马光舍不得放下书,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程度。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性格朴素,不喜欢华丽,闻喜宴上唯独他一人不戴花,同列的人告诉他这是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他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在政治上也有显著成就。他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并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以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的问题。庞籍采纳了他的计策,但麟州将领郭恩因狂妄自大,夜间渡河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对待其妻子如母,抚养其子如兄弟,当时的人都非常称赞他。
此外,司马光还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对日食等天文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如果四方都看到日食而京师看不见,这是人君为阴邪所蔽,应当视为灾祸,不应祝贺。
这些事例充分展现了司马光作为一位政治家、史学家的才华和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