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过程或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
民族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观,各民族成员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体(或共同体)”,它是由“多个(多元)”民族构成的。各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民族之间也要相互认同,更要认同共有的“中华民族”身份这个“一体”。
历史与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外来文化冲击,但始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与价值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政治与经济联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
身份认同与使命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国家层面的统一身份认同,注重历史文化的整体融合传承,促进多民族社会的团结凝聚与共同发展。它也是各族人民共同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心理、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