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变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源阶段
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雏形,当时江浙一带的人们为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等食材,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新的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胡饼”。
发展与流行阶段
唐朝时期,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流行,唐高祖李渊曾手持胡饼赏月,并笑言“应将胡饼邀蟾蜍”,使得中秋吃饼的习俗传播开来。
宋朝时期,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显著提升,出现了“宫饼”,民间称之为“小饼”或“月团”,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赞美了月饼的美味。
明朝时期,月饼烤制的形态基本确定,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供品,饼师们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增加了文化内涵。
成熟与多样化阶段
清朝时期,月饼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部分地区的月饼开始采用分层起酥的技艺,使得口感更加酥脆可口。
现代,月饼的口味与样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市场普及与现代化阶段
在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月饼还是比较稀罕的,一般家庭消费不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逐渐走向市场,价格也变得亲民,成为人们中秋节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
现代月饼不仅在中国各地广受欢迎,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华人喜爱的传统美食。
综上所述,月饼从最初的祭品逐渐演变为中秋节期间的重要食品,其制作工艺和口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种口味和形式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