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防控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审计质量风险:
审计质量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过程中,所得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事实不符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的前提是找准审计风险点,在审计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将审计质量控制前置,从点滴风险防控做起,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经营环境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这种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将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在前期阶段、招投标环节、合同签订与管理等环节存在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划要求或法律法规的风险。例如,项目立项未经过正规审批流程,或招标文件条款不清晰、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合规风险。
数据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化会计数据可能被滥用、篡改和丢失。此外,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可能增加历史数据难以采集汇总的可能性,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
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执行,如未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充分盘点、未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盘查,可能导致业务操作风险,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有效防控这些风险,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同时,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