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质监测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料。
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特别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
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状。
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每年在丰水期、枯水期分别采样测定,四季采样,月采样。
每一采样期至少监测1次,饮用水每一采样期监测2次,其间隔至少10天,即采一次分析检验一次,10天后再采、检一次,可作为监测数据报出。
对有异常情况的井点,应适当增加采样监测次数。
采样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遵循代表性、多样性和可比性的原则,确保采样点能全面反映水体的真实状况。
采样时间和频率的设置:根据季节变化及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
采样设备的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采样工具,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因素干扰。
样本处理和保存
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容器,如聚乙烯或硬质玻璃容器。
清洗容器:用洗涤剂清洗,用自来水冲洗,用10%硝酸或盐酸浸泡8小时,用自来水冲洗,用蒸馏水冲洗3次。
测量微生物等卫生指标时,应使用灭菌容器,将罐内生理盐水倒出,用待测水样冲洗2-3次,并注满待测液体。
实验室分析
各项指标的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离子、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指标等。
数据解读: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标准限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水样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
结果评估与报告撰写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水质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
如果水质存在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撰写检测报告,详细记录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整改措施。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