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普查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阶段
收集大比例尺航片与地形图作为基础底图。
确定土壤普查的范围和网络设计。
组织政府负责人、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普查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外业阶段
进行典型剖面的观测描述,确定土壤类型,并进行典型剖面取样及土壤野外制图。
采集土壤样本,包括分层、取容重、水团、制作纸盒标本、比色等,并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填写土壤普查平台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低产土壤改良规划。
内业阶段
样品理化性状的测定,包括土壤养分、pH值、有机质等。
绘制土壤类型图及土壤养分图,量算土壤类型面积。
撰写土壤调查报告,总结普查结果并提出土壤改良和利用的建议。
成果编制与汇总
编制全国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
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特色农产品区域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
编制土壤质量评价报告,提出土壤质量减排和改进土壤质量管理政策的建议。
后期管理与监测
监测和持续管理土壤质量,编制土壤质量减排报告。
改进土壤质量管理政策和技术,确保土壤普查成果的长期应用。
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土壤普查的完整程序,旨在全面、准确地了解土壤的类型、数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