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斩首是古代中国明朝、清朝时期的一种刑罚方式,但实际执行地点并不在午门,而是在皇城内的柴市或菜市口等刑场。以下是午门斩首的相关程序:
提刑和宣判
提刑是对犯人停止最初一次过堂,也是给犯人最初一次时机,但往往都是间接宣判犯人的罪责,犯人也没有申述的时机,经过此次审讯,无疑是对犯人盖棺定论,宣判了犯人的死刑,这也是犯人押往刑场前的第一道顺序。
游街和押赴刑场
宣判结束后,犯人会被装进囚车,在全城主要街道游街,以达到震慑人心的作用。游完街之后,犯人将被押往刑场,如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
查验和监斩
犯人在押赴刑场之后,会有监斩官负责查验犯人的身份,以确保没有发生错误。监斩官会在现场等待午时三刻的到来,然后下令行刑。
刽子手行刑
到了午时三刻,监斩官会下令刽子手行刑。刽子手会高举斩首剑,助手会揪着犯人的辫子,保证其脖子伸直,等待监斩官命令一下便一剑下去,人头落地。
行刑结束
刽子手行刑结束后,会进行一些后续工作,如清理现场、收尸等。
需要注意的是,午门斩首并非在午门内进行,而是在午门外的刑场进行。午门是明清皇宫的正门,建于明代,主要用于皇帝举行重大仪式和接见外宾,并非执行刑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