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为了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中存在的错误而设立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再审程序的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判决、裁定被维持:
如果再审程序中经过审查,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那么法院将依法驳回再审申请,维持原判决、裁定。
判决、裁定被改判、撤销或变更:
如果再审程序中发现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法院将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原判决、裁定。
发回重审:
如果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或者原判决遗漏当事人、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法院将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再审程序具有“反程序性”:
再审程序虽然旨在纠正错误,但其结果往往是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进行推翻,这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和既判力,因此具有“反程序”特性。
再审程序启动的限制:
再审程序不是随意可以启动的,必须存在法定的再审事由,例如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或者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
再审期间不停止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再审并不会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除非有特殊情况如法院认为有充分理由暂停执行。
再审程序的隐秘性:
再审程序的启动和运作相对于一审和二审较为隐秘,当事人往往需要主动与法庭沟通,明确再审流程和应对策略。
再审程序的救济性质:
再审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救济手段,旨在纠正重大程序或实体错误,而非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综上所述,再审程序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手段,但其启动和结果对司法公正和程序安定性有重要影响,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