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
张衡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包括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提出了天地未分之前为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的观点,并正确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此外,他还编制了历法,观测了日食、月食和彗星,并研究了天文现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文学方面,张衡的赋作有《二京赋》、《归田赋》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汉赋艺术的贡献。
张衡在数学领域也有显著成就,著有《算罔论》,对古代数学理论有所发展。
张衡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由于张衡在科学和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