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布病感染事件发生在 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期间,原因是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生产兽用布鲁氏菌疫苗时使用了过期消毒剂,导致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形成含菌气溶胶。由于当时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医研究所处于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因此人体吸入或黏膜接触后产生了布鲁氏菌抗体阳性,导致群体感染事件。
具体事件经过如下:
生产过程问题:
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生产兽用布鲁氏菌疫苗时,使用了过期的消毒剂,导致发酵罐排放的废气灭菌不彻底,排出携带布鲁氏菌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
传播途径:
由于风力等多方面原因,含菌气溶胶传播至兰州兽医研究所和附近社区,导致一些当地居民和学生在接触后产生抗体阳性。
影响范围:
兰州兽医研究所的教职工和学生成为主要感染群体,其中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96人呈血清学阳性。此外,兰州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中也有检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情况。
处理措施:
事件发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派工作组赴兰州指导和督促兰州兽医研究所做好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控中心等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治疗。兰州生物药厂被责令停产,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
后续工作: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多项方案,包括对血清学阳性人员进行诊治、追查疫源、科普宣传、补偿赔偿等。截至2020年9月14日,已组织复检2773人,确认抗体阳性人员累计181例。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生物制品和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规范,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