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皮影戏:
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艺术: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被誉为“四艺”之一,与诗歌、书法、绘画并列,是文人雅士必备的修养和技艺。
京剧:
中国的国粹,以程式化、符号化的虚拟表演为特点,注重手、眼、姿、步的综合动作。它表达了中国传统社会戏剧的审美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书法:
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历经三千多年。它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原名“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现又被称为“昆剧”。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剪纸:
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以色彩的形式分类,可分为彩色剪纸与单色剪纸;以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张贴用、摆衬用、刺绣底样和印染用四种。
粤剧:
又称广东大戏,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因其流行于广东地区而得名。粤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戏剧和装饰风格而闻名,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曲民歌: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河曲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称为“山曲”。
京西太平鼓:
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具有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体现了传统审美理念,是当地岁时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也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延续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