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 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分别藏于全国各地的“北四阁”和“南三阁”。
《四库全书》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它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其中,“经部”包括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历代的诗文集。
《四库全书》的编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