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曾任中书省丞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他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后因涉嫌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五千余人。
胡惟庸的生平经历如下:
早年经历:
胡惟庸出身贫寒,早年曾做过布衣,在朱元璋起兵反元时投靠了朱元璋,并逐渐成为其重要谋士和亲信。
官职晋升:
胡惟庸在和州归附朱元璋后,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专权跋扈:
胡惟庸执掌中书省后,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权势日盛,渐专权跋扈,不知忌讳,生杀黜陟之大事有的也不经上奏便自行决定。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
胡惟庸案:
胡惟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该案涉及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不仅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改设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参政之事。
胡惟庸案不仅结束了胡惟庸本人的生命,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的终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