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事。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在创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对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感到不满意,觉得它不够贴切,于是想用“敲”字来替代。但他犹豫不决,反复思索,甚至在驴背上做出推和敲的动作,结果无意中撞上了长安府尹韩愈的车。韩愈询问原因后,对贾岛的认真创作态度表示赞赏,并建议他用“敲”字,因为“敲”字更能表现出月夜的宁静和僧人的敲门声。贾岛听从了韩愈的建议,并最终将这首诗定稿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个典故后来被传颂开来,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衍生出了成语“推敲”,用来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或者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