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中的原文及其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素问篇 厥论篇第二十四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徧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译文:
黄帝问道:厥病的寒热是怎么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阳气衰于下,就会产生寒厥;阴气衰于下,就会产生热厥。黄帝问:热厥发热,一定从足下开始吗?岐伯说:阳气从足五指的外侧开始,阴气聚集在足下,并集中在足心,所以阳气胜就会感到足下发热。黄帝问:寒厥感到寒冷,一定从足下开始吗?岐伯说:阴气从足五指的里面开始,聚集在膝下,并集中在膝上,所以阴气胜,就会从足五指到膝上感到寒冷,这种寒冷不是从外部侵入的,而是从内部产生的。黄帝问:寒厥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说:前阴是宗筋的聚集之处,太阴和阳明在这里会合。春夏季节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季节阴气盛而阳气衰。这类人体质强壮,到了秋冬季节,阳气被消耗,下气上冲而不能恢复,精气溢泻,邪气就趁虚侵入,从内部引起厥病。邪气侵入人体,阳气衰微,不能渗灌经络,阳气日益损耗,阴气独盛,所以手足就会感到寒冷。黄帝问:热厥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酒进入胃中,就会使络脉充血而经脉空虚;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阴气虚弱,阳气就会侵入,阳气侵入则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精气衰竭,精气衰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定经常醉酒到饱足后进入房间,气聚积在脾中而不能散发,酒气与谷气相互冲撞,热邪在体内盛满,所以全身发热而尿赤。酒气盛而慓悍,肾气就衰弱,阳气独自胜,所以手足就会感到发热。黄帝问:厥病有时使人腹部胀满,有时使人突然昏迷不知人,有的病从半天到一天才苏醒过来,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阴气盛于上部,则下部虚弱,下部虚弱就会感到腹部胀满;阳气盛于上部,则下部气逆而上冲,邪气就会逆乱,逆乱则阳气就会混乱,阳气混乱就会使人昏迷不知人。
素问篇 痹论篇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