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成本法是一种 成本控制方法,用于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从而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事先制定的定额成本来分配“料工费”,并确认定额成本额,再根据实际产量和定额成本来计算应分配的成本。
定额成本法的特点
事前制定定额 :基于生产计划、需求量和必要经济原则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实时核算与监控:
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月末计算实际成本:
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
适用于稳定生产:
特别适用于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产品生产已经定型、各项消耗定额比较准确和稳定的企业。
定额成本法的应用条件
定额管理制度健全:
企业应具备完整、准确的消耗定额资料。
生产过程稳定:
产品生产已经定型,各项消耗定额比较准确和稳定。
需要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希望通过定额成本法及时反映和监督成本差异,加强成本控制。
定额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及时反映成本差异:通过对生产耗费和定额差异的计算,能够及时反映和监督各种成本脱离定额的程度,便于成本控制,促进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便于定期分析:
由于产品实际成本是按照定额成本及各种成本差异分别反映的,因而便于进行成本的定期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增强成本控制:
定额成本法不仅是一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对产品成本进行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方法。
缺点
适用范围有限:
定额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生产过程稳定的企业,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可能不太适用。
需要定期更新定额:
定额成本法需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定期更新和调整定额,以保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实施步骤
收集数据:
收集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历史数据、行业标准和市场信息,为制定定额成本提供依据。
制定定额成本: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定额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确定定额成本目标:
明确定额成本的目标,是为了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
实时监控与核算:
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实际成本的发生,将其与定额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月末计算实际成本:
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
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