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课程定位
小学英语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着眼于全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小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态度,初步的语感和文化意识,以及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教学原则
重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在总体教学目标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自信心。
重语言环境、频率、效率: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保持较高的教学频率,提高教学效率。
重体验、实践、参与、创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创新思维。
重语感、语音语调基础和交流能力:在语言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提高交流能力。
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保证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
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少于两课时。
教学评价
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努力程度,以及交流能力。
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要求。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密切,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