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别称:端月、柳月、初月、嘉月
含义:正月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也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被称为“嘉月”,意味着吉祥和喜庆。
二月
别称:杏月、仲春、丽月、花月
含义:二月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杏花开放,因此被称为“杏月”。
三月
别称:桃月、暮春、蚕月、上巳
含义:三月桃花盛开,故称“桃月”;同时,这个月份也是养蚕的季节,因此也被称为“蚕月”。
四月
别称:槐月、孟夏、麦月、清和月
含义:四月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因此被称为“麦月”。
五月
别称:蒲月、仲夏、榴月、皋月
含义:五月是夏季的中期,石榴花盛开,因此被称为“榴月”。
六月
别称:荷月、季夏、伏月、暑月
含义: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荷花盛开,因此被称为“荷月”。
七月
别称:巧月、孟秋、兰月、瓜月
含义:七月是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因此被称为“孟秋”。
八月
别称:桂月、仲秋、竹月、壮月
含义:八月是秋季的中期,桂花盛开,因此被称为“桂月”。
九月
别称:深秋、季秋、菊月、青女月
含义:九月是秋季的末期,菊花盛开,因此被称为“菊月”。
十月
别称:阳月、孟冬、良月、露月
含义:十月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较低,露水较多,因此被称为“阳月”。
十一月
别称:冬月、仲冬、畅月、葭月
含义:十一月是冬季的中期,气温更低,因此被称为“冬月”。
十二月
别称:腊月、季冬、严月、冰月
含义:十二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因此被称为“腊月”。
这些古称不仅反映了农历月份的自然特征,还与中国的农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习俗紧密相连。例如,正月是春节所在的月份,因此也被称为“嘉月”,意味着吉祥和喜庆;而十二月因为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且通常在冬季,所以被称为“腊月”,这个时期有许多与庆祝新年有关的传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