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2-13 16:29:41 单机游戏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李世民与其臣子魏征、房玄龄等人讨论治国之道的政论性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措施、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内容,旨在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

为君之道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翻译

在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作为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确保百姓的生存。如果用损害百姓的方式来奉养自己,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明君与暗君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

翻译

在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徵回答:“君主之所以明智,是因为他兼听则明;之所以昏暗,是因为他偏信则暗。《诗经》上说:‘先人有言,询于刍荛。’”

治国之本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翻译

在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我看过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的,国家寿命长久;以法律来驾驭百姓的,虽然能暂时挽救弊端,但最终会导致灭亡。既然已经看到前代帝王成功的事迹,这足以作为借鉴。现在我想要专门以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革除近代的浮薄风气。”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已经凋丧很久,陛下继承了这些弊端,弘扬正道,改变风气,这是万代之福。但如果没有贤能的人来治理,那就只有依靠得到人才了。”唐太宗说:“我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