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或交付给客户,从而保护公司声誉和消费者利益。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框架:
目的
控制不合格品,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规范生产流程,降低工作风险,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质检、销售等领域的不合格品管理工作。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售后退回的不合格品。
定义
不合格品指不符合产品图纸、工艺和技术标准的产品、半成品、毛坯以及外购、外协件。
识别与标识
质检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并标识清晰,明确不合格品的原因、数量及处理方式。
标识应醒目、易识别,防止与其他合格品混淆。
隔离与存放
质检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确保不会误用或混入合格品中。
不合格品应存放在指定区域,分类存放,并做好记录。
处理程序
返工:对不合格品进行修复,使其达到规定要求。
让步接收:在特定情况下,经相关部门评审后,可接受不合格品。
降级或改作他用:对不合格品进行降级处理或改作其他用途。
报废:对无法修复或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品进行报废处理。
记录与报告
质检部门应建立不合格品记录档案,记录不合格品的名称、数量、原因、处理方式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统计分析。
对于重大不合格品事件,质检部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责任与考核
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不合格品管理,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及时处理。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通过以上制度,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不合格品,减少质量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