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是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他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高适是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
高适在政治上也有显著成就,他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于“雄浑悲壮”,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他的诗作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