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位于 紫禁城的内廷,是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然而,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坤宁宫进行了改建,成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具体来说,坤宁宫在明代的正德九年(1514年)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灾,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代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至坤宁宫前檐,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的命名出自《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象征着皇后作为地母的地位,与皇帝作为天子的地位相对应。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而到了清代,虽然皇后的地位并未改变,但坤宁宫的功能转变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
坤宁宫内部结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造。清代坤宁宫内部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坤宁宫东暖阁,是供人起居的地方(一般为皇帝皇后婚房),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总的来说,坤宁宫作为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经历了从明代皇后寝宫到清代萨满教祭神场所的转变,其建筑格局和内部结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和重修,反映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