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类别与围岩级别是描述和评估地质条件的重要参数,它们在隧道、矿山等地下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岩类别
围岩类别通常根据岩石或岩土体的物质组成、成岩历史、结构特征和工程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围岩类别包括:
岩屑岩:
由颗粒状的岩石碎屑经过物理力学作用形成,具有明显的碎屑结构,如砂岩、砾岩和泥岩等。
结晶岩:
由矿物晶体通过岩浆结晶过程形成,如花岗岩、安山岩和辉绿岩等。
碎屑岩:
由碎屑颗粒通过堆积作用、水流或风力等沉积过程形成,如砾石、砂砾岩、砾岩和砂岩等。
沉积岩:
由流水、湖泊、海洋等环境中的沉积物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作用形成,如粉砂岩、灰岩、泥岩和砂岩等。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变质而形成,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围岩级别
围岩级别通常根据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结构面状态、地下水和主要结构面产状等指标进行划分。以中国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为例,围岩级别划分如下:
Ⅰ级:
坚硬岩,岩体完整,结构面不发育,强度高,稳定性好。
Ⅱ级:
较坚硬岩,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Ⅲ级:
软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强度中等,稳定性一般。
Ⅳ级:
较软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
Ⅴ级:
极软岩或土状岩,岩体极破碎,结构面极发育,强度极低,稳定性极差。
围岩类别与级别的关系
在新旧规范的转换中,围岩类别和围岩级别的关系有所不同:
旧规范:围岩类别越高,土质越坚硬。例如,老规范中的Ⅵ类围岩对应新规范中的Ⅰ级围岩,老规范中的Ⅴ类围岩对应新规范中的Ⅱ级围岩。
新规范:围岩级别越高,土质越差。例如,新规范中的Ⅰ类围岩对应新规范中的Ⅵ级围岩,新规范中的Ⅵ类围岩对应新规范中的Ⅰ级围岩。
结论
围岩类别和围岩级别是评估地质条件、选择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结合围岩分类和级别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的围岩评价和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