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由来与天文现象和古代都城规划密切相关。
天文现象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已经到了极致,此后虽然数九寒天依旧寒冷,但阳气也开始逐渐回升,所以冬至又有“一阳生”的说法,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
古代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
冬至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吃馄饨和狗肉。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并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历史文献
《汉书》中提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综上所述,冬至节气的由来既有天文现象的因素,也与古代都城规划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冬至不仅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