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通过之日起生效。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民法典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人权保护、家庭和睦、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
人权保护
完善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认定标准更加清晰,在防止职场和校园性骚扰方面更具针对性。
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将权利范围由禁止刺探私密信息,扩展到对“午夜来电”等骚扰行为的防范。
特殊情况下无人照料“被监护人”得到照顾,当地基层组织等要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家庭和睦
设立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更好维护家庭关系稳定。
离婚代价更加公正,“有其他重大过错”成为离婚时可索赔的情形。
完善扶养协议制度,适当扩大扶养人的范围,明确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均可以成为扶养人。
新设居住权制度,对于因婚姻解体、“以房养老”失去住房所有权的女性、老人来说,牢不可破的法律权利代替了飘忽不定的居住允诺。
社会治理
新增内容中不少是针对舆论热议的立法回答,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效能得到有效彰显。
严格“头顶上安全”将有法可依,完善了高空抛物坠物相关各方的民事责任,用让抛物者买单的方式守护头顶安全。
民法典的出台背景与意义包括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结民事法律实践经验等。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为正确实施民法典,统一法律适用,引导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相关解释,重点解决夫妻间给予房产、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他人以及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审判实践疑难问题。